Re: 年薪400萬~4000萬的魅力 金融白領 搶登中國薪舞台

發表人 sinoyui 於 2008/5/26 10:35:57
金融人才金算盤 赴港鍍金再回台

2008.05.26 03:47 am


星期三的下午,香港中環交易廣場旁邊的國際金融中心(IFC)人潮熙來攘往,其中大部分是來這裡逛街、購物的觀光客,也有不少是在附近上班的白領階級,趁著空檔出來吃個延遲的午飯,或者,抽根菸解悶。

一位駐任香港超過十年、出生台灣的外資分析師,熟門熟路地指著國際金融中心裡連接購物中心、地鐵站、商業辦公大樓等地,卻又讓人一目了然的各種路徑指標說,香港的交通生活資訊規劃都很完善,「就算一句中文都不會的外國人,在這裡也可以過得很好」。

不過,話鋒一轉,他也不免承認,儘管在香港生活得很習慣了,因為家中長輩因素,還是會想回台灣,「如果未來台灣稅率降得跟香港差不多,我想會有不少人選擇搬回台灣。」


港袍加身 薪情看漲


兩岸三地金融人才逐水草而居,隨著全球經貿環境高度開放而日益明顯,不過,馬總統上任後開啟台灣新政局,讓「回流」的跡象也開始浮現。

以外資銀行圈為例,最近在年齡層介於28到35歲間的「副」字輩(associate)族群,就吹起一股「內調到香港,一兩年後再跳槽回台灣」的模式,經過一、兩年香港工作經歷的「鍍金」後,不但回國後工作好找,薪資行情也一路看漲,而且,「以生活品質來說,台北還是比較舒服。」


轉戰異地 教父吃癟


金融人才要有高度的移動性,當然取決於本身到底有幾斤幾兩。花旗銀行台灣區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就指出,台灣與大陸金融業的競爭力相較,「十年前一定是我們勝出,十年後的今天就很難說了」扣除同文同種的先天優勢,台灣金融人才在大陸能占得多少便宜,令人懷疑。

一位熟悉外資圈人士透露,近幾年,投資銀行界不少所謂「教父級」、或是「準教父級」的人才轉往香港發展後,「三年內幾乎沒有談成一件交易(deal)。」他分析,在台灣,這些教父級人物多是靠著豐沛人脈、打打電話就能談到案子;到了香港,所有的人際關係全都派不上用場,對於併購交易案又缺乏實際執行能力的教父大老們,儘管過去在台灣可能呼風喚雨,出了國門也只能吃癟。

鄭貞茂表示,根據外商這幾年在大陸布局的經驗,外銀只要一有新的金融商品推出,大陸本地銀行幾乎都能在很短時間趕上,加上大陸國銀據點多、服務人員充足,也彌補了在其他產品技術較為缺乏的弱點。

台灣過去採取近乎鎖國的兩岸經貿政策,逼使許多大陸台商已經與當地國銀建立起不錯的往來關係,未來金融業開放登陸後,勢必面臨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

相較於市場的熱烈預期,不少外資分析師對金融業登陸前景多保守看待,除了初期開放比例有限,對台灣母公司實質獲利挹注有限,更主要的原因是「最佳的時機點已經過了」。

專精國際併購案件的眾達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則指出,政府開放金融業登陸前,應有通盤策略,我們究竟是要做大中華區「區域性的銀行」、或者只是「台商在中國的銀行」?在大方向不確定前,貿然提前開放,很可能只是「早去早虧」。


金融開放 競爭更烈


就像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時,台灣得以倖免,也讓不少人意外發現「法規保守也有好處」,因為「好的時候雖沒別人好、壞的時候也沒別人壞」。

黃日燦強調,金融業開放,時點不是唯一重點,真正關鍵的應該是如何維持本身勝基,再依據自己的狀況與條件,全盤布局,否則「就算比外國銀行早三、五年進去大陸,現在又如何(So what)?」

【2008/05/26 經濟日報】

來自: https://www.yc-tp.com/newbb/viewtopic.php?forum=1&topic_id=895&post_id=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