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依戀理論—恒河猴實驗

發表人 jose 於 2012/6/20 14:58:25
依戀理論—恒河猴實驗

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羅認為幼猴除了基本的饑餓、乾渴等生理需求外,它們一定還有一種要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為驗證這個理論,哈羅和其合作者決定製作用於實驗的不同類型的母猴。

他們製作的第一隻代理母猴是這樣的:用光滑的木頭做身子,用海綿和毛織物把它裹起來;在胸前安裝一個奶瓶,身體內還安裝一個提供溫暖的燈泡。然後他們又組裝另一隻不能提供舒適環境的代理母猴。這只母猴是由鐵絲網製成,外形與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這只鐵絲母猴也安裝能餵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熱量。換句話說,這只鐵絲母猴與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羅稱為“接觸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異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樣。

然後,研究者把這些人造母猴分別放在單獨的房間裡,這些房間與幼猴的籠子相通。8只幼猴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由木制母猴餵養(用奶瓶),另外一組由鐵絲母猴餵養,也提供奶。哈羅企圖將餵養的作用與接觸安慰的作用分離開來。他把猴子放在籠子裡,並記下在出生後的前5個月中,幼猴與兩位“母親”直接接觸的時間問題。結果是令人驚訝的。

在最初的實驗中,所有的幼猴與兩隻代理母猴都接觸。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餵奶,另一半則由鐵絲母猴餵奶。現在,你可能已猜到幼猴偏愛的是由絨布包裹的木制母猴,但是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偏愛程度趨向於極端,甚至對那些由鐵絲母猴餵養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母猴是否滿足幼猴的饑餓、乾渴等生理需求並不是幼猴依戀母猴的主要因素(有奶也並不就是娘),這與當時流行的觀點相反。接觸安慰在幼猴對母猴產生依戀的過程中有重要影響,這一點在實驗中得到清楚的證明。經過最初幾天的調適後,無論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幾乎整天與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鐵絲母猴餵養的幼猴,它們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離開木制母猴,吃完後便迅速返回到木制母猴這裡。

分別由木制母猴和鐵絲母猴餵養的兩組猴子的行為特徵進一步證明接觸安慰的重要性。雖然兩組猴子食量同樣大,體重增長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鐵絲母猴餵養原幼猴對牛奶消化不良,且經常腹瀉。這說明,缺少母親的接觸安慰使幼猴產生心理上的緊張。

恐懼物體的實驗進一步證明幼猴對木制母猴的依戀。每當幼猴發現自己正面對一些害怕的事物時,它們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並抱住它以獲得安慰的保護。隨著幼猴年齡的增長,這種反應變得更加強烈。另外,無論是鐵絲母猴餵養的幼猴,還是木制母猴餵養的幼猴,其反應沒有差異:當它們害怕時,都會到絨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裡尋求安全感。

心理學了沒分享心理學的知識、有趣的心理實驗、心理測驗、心理學研究、心理學觀念、心理學論壇、推薦心理學讀物。你心理學了沒?

此文章有附加檔案如下:



jpg  依戀理論——恒河猴實驗-01.JPG (25.87 KB)
6_4fe1771c02d3b.jpg 404X372 px

jpg  依戀理論——恒河猴實驗-02.JPG (23.22 KB)
6_4fe1773108cb9.jpg 404X476 px

來自: https://www.yc-tp.com/newbb/viewtopic.php?forum=26&topic_id=2709&post_id=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