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專業】認知療法常用的治療技術

發表人 jose 於 2013/7/3 23:02:49
認知療法常用的治療技術如下:

1.改變求治者的現實評價。

大家知道,人在藥物作用、疲勞、意識清晰度下降或過份警覺的狀態下可以出現感知歪曲,從而影響現實評價,如“白訟E蒼柏”、“草木皆兵”。在異常認知方式的影響下,同樣可以出現現實檢驗的錯誤。如偏執病人,把別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顰都認為與自己有關;抑鬱病人總覺得事事不如人,猶如行屍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軀體的任何不適都認為是嚴重疾病的象徵等。正常人能夠區分主觀與客觀、假設與現實;在接受假設以前,知道先對假設進行檢驗。但病人常把二者混為一談,如焦慮病人把任何風吹草動都視為危險信號。還有的病人雖然進行了檢驗,但只接受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證據,拒絕與之相反的證據,以致患者的認知評價不能正確反映現實。要幫助患者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讓病人充分認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間接地向患者運用認識論的原理,來解釋以下問題:
①對現實的感知,不同於現實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現實,因為感覺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現實,在病態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②對感知的解釋依賴於認知過程,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斷、推理等。此過程容易出錯,任何生理、心理問題都可影響認知過程。

2.改變信條的技術。

人們主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來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人際關係、解釋、評論外界事物,解釋、評價自我與他人。Beck(貝克)其價值觀念為信條(rule),他認為,如果信條定得太絕對,或使用不當,就會產生適應不良,結果導致焦慮、抑鬱、恐怖、強迫等現象。常見的信條有下列幾種。

(1)危險——安全信條:人們常常用自己的信條來仨計環境的危險性,和自己應付危險度,會產生不必要的焦慮,使生活受限(如恐怖症、強迫症);如果過低估計危險度,則易發生意外。在臨床治療中,所見到的問題主要是過高估計危險度,主要表現為害怕某種環境、人際敏感等。

(2)快樂——痛苦信條:它所引起的適應不良的主要問題,在於病人把快樂與痛苦絕對化,非比即彼,達到目標則快樂,達不到則痛苦。對於學生,“我不名列前茅就沒有快樂”;對於運動員,“只有金牌才是快樂的唯一源泉”;對於政治家,“沒有名望,我就不會幸福……”。下面是這些人典型的信條:
①要幸福,必須每件事都成功。
②要幸福,人們都應該知道我的價值。
③不在最前面,就是失敗。
④如果我有錯誤,就意味著我不行。
⑤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⑥如果不同意我的看法,就是不喜歡我。
⑦如果現在把握不住機會,以後會後悔的。

持有這些態度的人,多被別人或自己認為是很有才幹的人,自尊心強、害怕失敗、不滿足自己,無休止地驅使自己去“奮鬥”,所以神經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當然不會有“幸福”可言。如果因某一事件的影響,或某次失敗,求治者就把此當作災難,“我沒有達到目標……,我是失敗者”。求治者的自尊頃刻瓦解,而自卑、沮喪、焦慮、抑鬱情緒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強烈。認知治療方法包括使求治者明確自己的認和,説明他們判斷是這些認識使自己受痛苦。要求治者充分認識到人的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十全十美,事事成功;要正確認識失敗,失敗並不意味著以後永遠不會成功;要自己留下“後路”,不能事事都“背水一戰”;同地要降低自己的目標,降低自己的期望,增加對失敗的耐受性。

(3)該與不該信條:求治者在自己內心中,有一套固定的信條,自己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如:
①我應該最寬宏大量,體諒別人。
②我應該做個好愛人、好朋友、好父母、好老師、好學生。
③我應該沉著應付各種挑戰。
④我應該永遠快樂,不傷害別人的感情。
⑤我應該知曉、理解和預示未來。
⑥我應該知難而進,永遠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⑦我應該自信,能解決每一個問題。
⑧我應該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⑨我應該永不疲倦,保持旺盛的精力。

“應該”像無形的鞭子,使“應該者”努力加碼,給自己精神上造成壓力,給生活增添無數困難,整日為“應該”奔波,當然毫無樂趣可言。

信奉這些信條的人對自己有很多“不應該”和“應該”,他們同樣以這些信條要求他人。別人當然不會根據病人的信條行事,因而造成了很多人際關係緊張,同時加重了病人的負擔。

施治者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工作:
①分析“應該”信條的非現實性,且給自己所造成的壓力,它會妨礙重大目標的實現。
②瞭解人的局限性,不可能所做的一切都成功。
③各人有各自不同的價值系統,沒有統一的“應該”模式。你認為應該的,別人不一定認為應該,不能把自我同他人的看法等同起來。
④改變“應該”信條,使之更現實、更富有彈性。

一般說來,求治者的主要問題若跟非功能性的認知有關,則是根據異常的認知而形成的,如對人的偏見、對自己的自卑、對事情抱有錯誤或消極的態度等等,均適合運用認知陪法來進行治療。在臨床上,認知療法適應於各種神經症,但主要是用來治療抑鬱症,尤其是內因性抑鬱症。

貝克認為,抑鬱症的基本特徵是“喪失感”。貝克等設計了治療抑鬱症的認知治療技術,現簡述如下:

(1)每日活動計畫表。由於病人無望、無助、缺乏動機,整日臥於床上痛苦地回憶過去,思索著今後的前途、命運,這只會使抑鬱更加嚴重。重要的是使病人活動起來,看到自己的潛力,因此制訂每日活動計畫表,循序漸進,從易到難,逐漸增加病人的活動量和活動的複雜性。

(2)M和P治療。M意為掌握、控制(mastery),即感到做某件事的難易程度;P意為愉快(pleasure),即在做某件事時的愉快程度。 經驗證明,如果病人按照計畫行事,動機就會增加,成功的自信心、愉快的感覺也隨之增加。

(3)認知重評。本方法主要用於發展適應不良的認知和態度,然後由醫患共同評價,檢驗其真實性。由以下步驟構成:
A找出認知與沮喪的關聯;
B找出認知與自暴自棄的關聯;
C找出這些認知的歪曲性;
D檢查、評價、矯正這些認知。

(4)轉換治療(alterativetherapy)。包含兩種方法:

A 讓病人考慮,換一種方式來解釋自己的體驗和外部環境。這是因為病人往往存在系統偏差,如果能改變病人的解釋方式,使病人認識到自己的偏差,就能改變情緒。

B 換一種方式來應付心理和環境問題。通過討論和練習,病人會驚奇地發現能夠解決自己原來認為不能解決的問題。

(5)角色扮演。醫患間互換角色或扮演其它角色,目的是發現病人的認知歪曲和找出解決的辦法。如一病人有明顯的自殺意圖,原因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白吃飯”,活著沒意思,雖然病人也明白自己做了不少的成績,取得了領導的信任,但病人認為:“那不算回事”,“那是我的職責,任何人都應該完成本職工作,所以根本就不算是成績”。

適應症

1,情緒障礙 特別是抑鬱症(包括抑鬱性神經症,內生性抑鬱)療效佳。也可用於治療各種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

2,行為障礙 對多動性行為障礙,衝動性行為等行為問題,也有較好療效。

3,心身疾病 可用於治療多種不同的心身疾病,如偏頭痛,慢性疼痛。

4,還可與鋰鹽合用於治療燥狂症,與抗精神病藥合用與治療精神分裂症妄想,酒精中毒,亦可用於糾正人格障礙。

來自: https://www.yc-tp.com/newbb/viewtopic.php?forum=26&topic_id=3055&post_id=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