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之父:赫爾巴特

發表人 jose 於 2008/6/10 22:24:00
  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國近代唯心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被譽為“科學教育之父”。他出生于一個官吏家庭,中學時代深受沃爾夫和康得的影響,18歲進入耶魯大學攻讀哲學。先後在不來梅大學、哥廷根大學、哥尼斯堡大學任教。在任教期間,他講授心理學、教育學,並創辦實驗學校,檢驗自己的教育學說。

  赫爾巴特最早明確宣稱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在他之前的哲學家康得極力否認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赫爾巴特明確反對康得的斷言,認為心理學應該和哲學、生理學區分開來,用特殊的方法研究自己特定的對象,成為一門以形而上學、經驗和數學為基礎的科學。

  赫爾巴特認為靈魂是統一的整體,反對官能心理學將靈魂分為各種不同的官能。他說,舊心理學用“官能”來解釋一切,新心理學必須以“觀念的運動”來解釋一切。他吸收英國聯想主義的思想和力學的原理,說明觀念之間既有吸引也有排斥。赫爾巴特試圖用數學公式來計算觀念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個數學計算法雖缺少事實和實驗的根據,但是他用數量表示心理活動的嘗試,對後來心理物理學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影響。

  他還把觀念及其之間的相互聯合與鬥爭視為心理學的基本內容。他認為靈魂的本質是不可知的,人們只能探究靈魂的現象,即觀念。人所有的心理活動,都不過是各種觀念的活動。觀念的靜力學(statics)和動力學(dynamics)構成心理學。從靜力學看,觀念各有其特點,彼此不同。從動力學看,觀念在不同時間存在強弱的差異,彼此相互吸引或排斥。

  關於觀念的相互聯結,他認為其方式主要有:一種是融合,即屬於同一感官觀念的聯結,如黃與紅合成橙色;另一種是複合,即屬於不同感官觀念的聯結,如聲音和顏色,只能同時感覺到它們雜湊在一起。這兩個概念後來被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採用。另外,如果兩個觀念相互衝突且勢力相等,兩者由於完全相互抑制,因而不能結合為新觀念;如果兩個相衝突的觀念勢力不相等就不會發生相互抑制,兩者可以共存於意識之中。

  從觀念的相互抑制思想中,赫爾巴特受到啟發,提出“意識閾”的概念,並指出意識閾不是固定不變的,意識和無意識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他說,“一個觀念若要由一個完全被抑制的狀態進入一個現實觀念的狀態,便需跨過一道界限,這些界限便是意識閾。”也就是說,當兩個以上的觀念在發生衝突時,較弱的一方被較強的一方所取代或壓抑,但是它並沒有消失,而是從意識中下降,以至於覺察不到了。只要時機恰當,它就會在意識中重新出現。同樣,隨著時間的變遷,意識閾限上的觀念可以轉入閾限下而成為無意識。

  赫爾巴特批判地接受萊布尼茲的統覺學說,並提出統覺團的概念。統覺過程就是把一些分散的感覺刺激納入意識,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個整體,便是赫爾巴特的“統覺團”,即對已知事物的完整理解。統覺團的概念在教育學上發揮過很大的作用。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具有一定的統覺團,才能吸收相關的新觀念。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考慮在學生的過去經驗中有沒有相應的統覺團,否則教學效果就不佳。

  赫爾巴特的心理學是從哲學心理學走向科學心理學過渡時期的心理學,他為科學心理學的建立做出了先驅性的貢獻。他關於心理學應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主張,意識閾的思想,提倡對心理活動的數量分析等對心理物理學和精神分析有直接的貢獻;他的統覺團學說對世界各國的教育學和教學方法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來自: https://www.yc-tp.com/newbb/viewtopic.php?forum=26&topic_id=917&post_id=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