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經絡穴道】胸腹部常用穴─中脘(任脈)

發表人 jose 於 2009/10/6 12:58:39
【中醫基礎-經絡穴道】胸腹部常用穴─中脘(任脈)

  為胃經募穴,又為腑會,由於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是全身重要養生保健穴之一,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納化濕之用,可用於一切胃腸痢疾病、虛勞諸損、吐血等症的防治。

[位置]
  在臍上4寸或胸劍聯合(即胸骨與劍突連接之處)與臍中連線的中點。

[防治作用]
  胃脘痛、噁心嘔吐、腹脹、腹瀉,包括急慢性胃炎、潰瘍病、胃下垂、消化不良、腸炎、痢疾、便秘等。亦用於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癲狂癇證、虛勞吐血、驚悸等。
《甲乙經》:"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函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
又:"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中脘主之。"
又:"傷憂 思氣積肥,中脘主之。"
《千金方》:"小兒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灸胃脘三壯。"
又:"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脘一百壯,三報(即施灸三次)。"
又:"虛勞吐血,灸胃管三百壯,亦主嘔逆吐血,少食多飽,多唾。"
又:"狂癲風癇吐舌,灸胃脘百壯。"
又:"吐逆食不下,灸胃脘百壯,三報。"
又:"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思結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不消,腸鳴泄痢,灸太倉百壯。"
《千金翼方》:"中管(脘),建裏二穴,皆主霍亂腸鳴,腹痛脹滿。"
《外台秘要》:"肘後療霍亂先腹痛者,灸臍上十四壯名太倉,在心厭下四寸更度之。"
《扁鵲心書》:"霍亂……胃氣大損,六脈沈細,四肢厥冷,乃直陽欲脫,灸中脘五十壯,關元三百壯,六脈復壯。"
又:"急慢驚風灸中脘四百壯。"
又:"產後血暈,灸中脘五十壯。"
又:"屍厥不省人事,又名氣厥,灸中脘五十壯。"
《玉龍歌》:"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難,黃疸亦須尋腕骨,金針必定奪中脘。"
《百症賦》:"中脘主乎積痢。"
《針灸資生經》:"中脘、三陰交,治食不化;霍亂吐瀉,……須先中脘而後水分可也。"
《行針指要歌》:"或針痰,先針中脘三里間;或針吐,中脘氣海膻中補,翻胃吐食一般醫,針中有妙少人知。"
《針灸大成》:"霍亂吐瀉,中脘、天樞;溫症,中脘、大椎;喘息不轉行,中脘、期門、上廉。"

  據報導:針刺中脘可使健康人胃蠕動增強,表現為幽門立即開放,蠕動波加深,胃下緣輕度升高,鋇餐由胃內排出加快,針刺後30分鐘時排出75%(正常為45%),30分鐘後蠕動逐漸減弱。

  有人用鋇餐造影及攝片觀察,看到針刺中脘後空腸粘膜皺增深,空腸動力增強,鋇先頭移動迅速,這些變化在空腸上段尤為明顯。同時發現人小蠕動原來處於"較弱"或"中等度"狀態時,針刺後可使小腸蠕動顯著增強,或有所增加,原來處於"較強"狀態時,則不能使其蠕動更加亢進,但也未見抑制作用。

[操作]
1.灸法:多用溫灸器灸,每次20~30分鐘(其範圍往往較大,包括中脘、梁門、建里、上脘等穴);艾條溫和灸5~10分鐘;亦可用艾炷直接灸3~5壯,或隔薑灸5~7壯。
2.刺法:直刺0.5-1.2寸,鬚根據病人之胖瘦決定針刺濃度瘦人針0.5-1.0寸即可,但胖人可針1-2寸,一般不針入腹腔內,以免傷及內臟器官。亦可用斜刺法,中脘透下脘,以30°角左右斜刺進針1-2.5寸。
3.按摩:指推法、點按法、指摩或掌摩法、指揉法、掌擦法。自我按摩可將左手掌放於右手掌下,重疊於穴位上,逆時針方向摩50-100次,再換右手在下,順時針方向摩50-100次。摩至有熱感為佳。

來自: https://www.yc-tp.com/newbb/viewtopic.php?forum=33&topic_id=1406&post_id=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