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基礎理論之內濕 |
|
---|---|---|
管理員
![]() ![]() 註冊日期:
2011/04/25 14:16 文章: 705
等級: 24; EXP: 10
HP : 0 / 577 MP : 235 / 23456 |
2011年5月10日 233考試大網
內濕的含義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即體內水濕停滯。內濕是由於脾不運濕,腎不主水,輸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變化。由於內生之濕多因脾虛,故又稱之為脾虛生濕。 內濕的產生,多因素體肥胖,痰濕過盛;或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輸布發生障礙所致。如是則水津不化,聚而成濕,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因此,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生的關鍵。 脾主運化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氣化:因此,內濕不僅是因為脾陽虛衰,津液不化,而且與腎有密切關係。腎主水液,腎陽為諸陽之本,故在腎陽虛衰時,亦必然影響及脾,使脾失運化而導致濕濁內生。反之,由於濕為陰邪,濕盛則可損傷陽氣,因之濕濁內困,久之亦必損及脾陽腎陽,而致陽虛濕盛之證。 內濕為水液代謝失調的病理產物,雖與肺,脾、腎功能失調均有關,但與脾的關係最為密切。濕從內生,聚而為患,或為泄瀉,或為腫滿。或為痰飲。內濕的臨床表現以脾胃症狀為主。濕留於內,可因體質、治療等因素而有寒化、熱化之分。 此外,外感濕邪與內生濕濁,二者亦常互相影響。濕邪外襲每傷及脾,脾失健運則滋生內濕。脾失健運,或內濕素盛之體,亦每易外感濕邪而發病。 內濕的病理變化 濕性重著粘滯,多易阻遏氣機,其臨床表現常可隨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各異。如濕邪留滯經脈之間,則症見頭重如裹、肢體重著,也可出現頸項強急、屈伸不利等。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壅阻經絡,可以致痙,痙病是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濕為痙病原因之一。濕犯上焦,則胸悶咳喘;濕阻中焦,則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濕滯下焦,則腹脹便溏、小便不利;水濕泛溢於皮膚肌腠,則發為水腫。濕濁雖可阻滯機體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濕阻中焦脾胃為主,因此脾虛濕困常是必見之證。 資料來源: http://www.233.com/yishi/cda/zyjc/20110510/102344444.html ![]() ■ 想前往大陸發展嗎?大陸職業資格證照絕對是加分必備,但是近年來因考試者眾多,資格限制愈來愈嚴格,也愈來愈難考了!想考趁早,把握機會!請按此索取考試簡章若您對大陸證照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您利用永誠線上諮詢系統聯絡客服人員,或撥打諮詢專線:02-5571-0080,鈺婷。
2011/05/25 16:51
|
|
【永誠進修網叮嚀】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曾說:「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於利用每一個機會去發掘開拓的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您付出多少努力,就必有多少收穫! 如果您對永誠所提供的進修課程有興趣,想進一步瞭解,請您按此聯絡永誠進修網,永誠服務專員竭誠為您服務。 |
||
![]() |
您無法在此發表文章
您可以在此觀看文章
您無法回覆文章
您無法編輯自己的文章
您無法刪除自己的文章
您無法發起投票調查
您可以在此投票
您無法上傳附加檔案(上傳圖片)
您可以不經審核直接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