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心理諮詢,我應該要學甚麼?諮詢心理學知識框架-提供初學者學習方向 |
|
---|---|---|
版主
![]() ![]() 註冊日期:
2006/06/13 17:52 來自 台北
文章: 1438
等級: 32; EXP: 48
HP : 0 / 787 MP : 479 / 43156 |
近年來愈來愈多人學習心理諮詢,事實上,心理諮詢不等於心理學,雖然涵蓋了不同的心理學的理論,但心理諮詢到底要學哪些東西,才是核心重點呢?
在職進修達人李若瑟 整理出完整的知識框架,提供學習方向的參考。 諮詢心理學知識框架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歷史上的幾種理論觀點(理論模型) 第三節 心理諮詢的物件、任務、分類和一般程式 第四節 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諮詢 第五節 婚戀和家庭心理諮詢 第六節 性心理諮詢 學科說明 1、為心理諮詢的臨床實踐提供最基本的相關知識; 2、是一門不完全成熟的學科; 3、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獲得的理論還十分有限; 4、諮詢心理學的理論,大部分只是對臨床現象所作的觀察和經驗性的解釋。 第一節 概述 第一單元 諮詢心理學簡史 一、心理諮詢產生的學術背景 1、高爾頓(1882) 宣導測量、研究差異、提出相關。 2、卡特爾(1890)首發心理測量論文、常模比較。 3、韋特默(1896)兒童行為矯正診所。 4、比內-西蒙(1904)編制第一個智力量表。 5、帕森斯(1908)職業指導運動。 二、社會背景 1、四大源頭 ﹡心理測量 ﹡心理衛生:比爾斯(1907) ﹡職業指導運動:帕森斯(1908)、《職業選擇》 ﹡人本主義心理學誕生 2、重要標誌 1953 APA 規定培養標準及倫理綱領; 1955 正式頒發執業執照; 1956 指出諮詢心理學的應有三方面的貢獻: ①促進個體精神世界的發展 ②促進個體與環境協調 ③尊重差異,促進成員的發展 諮詢師的目標:促進個體實現自我。 第二單元 心理諮詢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諮詢師的職業定義 心理諮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 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諮詢的技術和方法,幫助來 訪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 二、操作性定義 1、心理諮詢的特徵 ﹡人際關係 ﹡心理活動的過程 ﹡特殊的服務行業 2、心理諮詢的定義 ①錢銘怡:心理諮詢是通過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 ②本教材:心理諮詢是心理諮詢師協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 對心理諮詢的描述(感悟性): 是“心與心的按摩” 是“生命的流露” 是“靈魂的對話” 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第三單元 心理諮詢師的基本條件 國家標準規定的職業能力有: 1、觀察能力 2、邏輯思維能力 3、表達能力 4、人際溝通能力 5、自我控制能力 一、專業知識 理論:6門理論課程 技能:3種技能 法律與職業道德:相關法律、倫理守則 二、思維方式 (一)唯物主義觀點: 遵循自然規律依據事實工作。 (二)普遍聯繫觀點: 1、心身一體的觀點 2、心理、生理和社會交互作用的觀點 3、整體性觀點 (三)限制性觀點 1、職責限制 2、時間限制 3、情感限制 4、諮詢目標限制 (四)發展性觀點 歷史、邏輯、現實相統一的發展觀。 三、諮詢師的基本態度 中立性態度 1、能保持客觀性 2、能使來訪者增加信任感 3、使來訪者感到被尊重 四、心理諮詢師應有的心理素質 1、品格:具有利他、真實、樸素、踏實的人格魅力; 2、自我平衡能力: 3、善於容納他人: 4、有強烈的責任心: 5、有自知之明。 第四單元 中國心理諮詢的歷史、現狀與展望 一、簡史 30 年代:丁瓚 , 第一位臨床心理學家。 北京協和醫院。 50 年代: 60 年代: 80 年代:翻譯、引進。 新中國四個階段: 1、啟動階段(1949--1965); 2、空白階段(1966--1977); 3、準備階段(1978--1986); 4、初步發展階段(1987—現在) 二、現狀 (一)職業化 1、社會化水準; 2、社會效益; 3、經濟效益; 4、組織建設和資訊溝通; 5、社會認可; 6、職業標準出臺。 (二)需求和職業的差距 1、需求和學科的差距; 2、需求和從業人員的差距。 三、中國對心理諮詢的展望 專業化 職業化 市場化 本土化 未來有如下特點: 1、越來越本土化; 2、需求的廣泛性和普及性是必然趨勢; 3、職業化必將繼續向前發展; 4、心理諮詢職業與鄰近學科逐漸區分開來。 要點: 1、心理諮詢的定義 2、心理諮詢師的基本條件 (知識、 技能、 思維方式、 基本態度、 心理素質等) 第二節 歷史上的幾種理論觀點 第一單元 精神分析理論 概括為五個部分: 一、心理結構: 意識—心理結構的表層,能夠覺察到的心理活動。 前意識—心理結構的中層,沒有覺察,但可以喚醒的意識中來的心理活動。 潛意識—不能覺察的心理活動,包括本能及原始沖動和被壓抑下去的記憶、動機、需要等,隨時都企圖得到滿足。 二、人格結構 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遵循道德原則 三、心理動力 心理活動的驅動力是一種能量,來自生物本能。 早期 生本能:個體保存。 性本能:種族延續。 後期 生本能: 死本能:攻擊、侵犯等 四、心理發展 在不同階段,不同部位或區域的滿足,構成 人格發展的不同階段。 1、口欲期 (0--1) 2、肛欲期 (1--3) 3、生殖器期(3--5) 4、潛伏期 (5--12) 5、生殖期 (12 歲以後) 五、適應觀點 人對環境的適應,會採取各種應對方式。 1、變相宣洩:性本能通過“隱性夢”來變相宣洩。 2、自我防禦:指個體面臨衝突或挫折時,在其心理 活動中具有自覺後不自覺地解脫焦慮, 以恢復心理平衡的適應性傾向。 焦慮分為三種(根源不同) 1、現實性焦慮 2、神經症性焦慮 3、道德性焦慮 防禦機制: 壓抑 投射 置換 反向 合理化 昇華 轉移 等 防禦機制使用得當: 解除焦慮,適應現實。 防禦機制使用不當: 雖然感覺不到痛苦,但卻以症狀形式 表達,形成障礙。 第二單元 行為主義理論 拋棄主觀內省,將客觀行為作為研究物件。 一、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先驅)經典條件反射 華生:(創始人)條件反射刺激→反應模式 斯金納:(新行為主義)操作性條件反射現行行為是先前行為的結果。(壓杆—食物) 班杜拉:強調學習過程中,人自身的能動作用。 基本概念: 1、替代學習; 2、自我強化; 3、行為自控。 二、行為治療 是使用實驗確立的行為學習原則和方式,克服不良行為習慣的過程。 三、行為治療的7個步驟 四、行為治療的主要方法 系統脫敏法 模仿學習法 厭惡治療法 強化法 第三單元 認知心理學 一、“認知”: 指一個人對某一事件的認識和看法,包括對過去事件的評價,對當前事件的解釋,以及對未來發生事件的預期。 二、觀點: 個體的認知活動,對人的情緒、情感、動機和行為,有較強的調控作用。 困擾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三、認知療法 改變認知因素的結構、調整認知的邏輯、理順各認知階段的聯繫,由此解決心理問題。 ﹡貝可 ﹡艾利斯 第四單元 人本主義心理學 一、基本觀點 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尊重每一個體的自由選擇和獨特性。認為人是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創造性和無限發展的潛能。 人本主義心理學中有兩大重要理論: 1、馬斯洛(1908-1970美國):以需要層次為基礎的自我實現論。 2、羅傑斯(1902-1987美國):以自我觀念為基礎的自我論 二、人本治療法 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心理治療法。所謂人本治療法,是指以接受治療的當事人為中心的一種治療方法。 來訪者中心療法 是以羅傑斯的自我理論為基礎發展形成的心理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是以來訪者為中心,通過創設和諧、自然、溫暖的人際關係,協助來訪者認識自己,重建真實的自我觀念,向著自我實現的目標發展。 第五單元 人性心理學 一、基本概念 (一)人性即人的三種基本屬性。 1、生物屬性 2、精神屬性 3、社會屬性 (二)人性心理學 從人性出發,在三種基本屬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中,把握心理活動及其規律。 (三)心理動力 三種基本需要構成了人類心理發展過程的全部心理動力。 (四)個性心理 1、個性的形成 2、個性的差異 (五)情緒與健康 三種人性基本需求能滿足,則產生健康的正向情緒,反之,則產生負向情緒。 二、對診斷、諮詢、治療的指導 診斷:全面收集三方面資料。 諮詢:三屬性失衡,使其恢復平衡。 治療: 要點: 精神分析 行為主義 認知理論 人本理論 人性主義心理學 第三節 心理諮詢的物件、任務、分類和一般程式 第一單元 心理諮詢的物件、任務 一、對象 1、發展性諮詢物件 精神正常,但遇到了與心理有關的現實問題,並請求幫助的人。 2、健康諮詢的對象 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遭到破壞,甚至達到“可疑神經症”狀態的人群。 3、康復性諮詢的對象 曾經是精神病人,在臨床治癒後,通過心理諮詢幫助他們康復社會功能,防止疾病復發的人群。 二、任務 ﹡幫助正常人群化解各類心理問題; ﹡克服心理障礙; ﹡糾正不合理的認知模式; ﹡調整人際關係; ﹡深化自我認知; ﹡強化適應能力; …… 促使個體成長的任務有五個方面: (一)認識自己的內部和外部世界; 內部世界:自己的主觀經驗世界,按自己的意志來編排; 外部世界:外界的客觀現實世界,不隨我們的意志而改變。 (二)糾正不合理的欲望和錯誤觀念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1913--)認為,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七點: 1、在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上,個人必須受到他人的接納、愛顧和支持; 2、一個人若想有自我價值,他就必須是無所不能,而且在行為表現上,必須做到十全十美的地步; 3、社會上有些為非作歹的壞人,此等壞人必須受到嚴格的法律制裁; 4、逃避責任與面對現實解決問題,兩者比較,前者永遠比後者容易; 5、個人所希望的事情不能如願以償時,那將是可怕的傷害; 6、個人的一切不幸,不是環境所逼迫,就是別人所加害,個人對不幸後果所帶來的痛苦,實無能為力; 7、個人現在的一切痛苦,乃是由於過去的不幸所造成而現在的一切痛苦,又會造成將來的不幸。 (三)學會面對現實和應對現實 1、面對現實:遇到挫折和不幸,不逃避,回到現實,做當下的事。 2、應對現實:用準確、合理的方法,對現實事件做出反應。 三種反應方式: 感性反應:對外部事件情緒化的應對; 理性反應:對外部事件用概念和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去應對; 悟性反應:對外部事件能以超脫的態度,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用哲理把事物看穿。 (四)使來訪者學會理解他人 ﹡理解—應用已有知識揭露事物之間的聯繫而認識新事物的過程。其水準隨所揭露聯繫的性質和人的認識能力而異。 (五)增強自知之明 ﹡認識自我 ﹡接納自我 ﹡發展自我 ﹡實現自我 ﹡與自己和諧相處 (六)協助求助者構建合理的行為模式 第二單元 心理諮詢的形式分類和一般程式 一、分類 (一)按性質分類 發展諮詢 健康諮詢 康復諮詢 (二)按規模分類 個體諮詢 團體諮詢 (三)按時程分類 短程諮詢(1-3周) 中程諮詢(1-3個月內) 長期諮詢(3個月以上) (四)按形式分類 門診諮詢 電話諮詢 互聯網諮詢 二、心理諮詢的一般程式 (一)資料收集 途徑(方法) 內容(生理、心理、社會) (二)資料的分析 (三)綜合評估 (四)診斷 (五)鑒別診斷 (六)制定方案 第四節 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諮詢 以發展心理學為基礎,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徵背景下,解決相應的具體的問題。 第一單元 幼兒兒童少年期心理諮詢 一、嬰兒期的心理諮詢 ﹡感知覺充分發展 ﹡母語影響,(發音、語法) ﹡建立密切的依戀關係; ﹡心理發展最大的威脅是安全感沒有滿足。 二、幼兒期的心理諮 ﹡心理活動充分發展,自主行為增加,語言與詞彙迅速增加與正確應用; ﹡遊戲和口語是教育的核心; ﹡關注與自尊和自信相關的資訊,成人的言語和態度,對他們至關重要; ﹡情感表達不充分,心理障礙更多表現為行為障礙,如多動、緘默多餘動作、攻擊或退縮行為等等。 三、兒童期的心理諮詢 ﹡思維迅速發展; ﹡學習和初級社會關係是教育的核心; ﹡促進和保護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 ﹡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錯誤的教育觀念; ﹡教育背離基本宗旨; ﹡教育要尊重差異性; ﹡厭學情緒嚴重; ﹡特殊家庭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四、少年期的心理諮詢 ﹡身心發展不平衡引發的各種矛盾; ﹡獨立意識增強; ﹡第二反抗期的對象主要是父母; ﹡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關係; ﹡幫助孩子順利渡過青春期; ﹡接納和調整不良情緒; ﹡性科學的教育; ﹡正確面對早戀問題; ﹡網路成癮(厭學者、孤獨者) ﹡“不合群”,“孤僻”等只是暫時的外顯行為; ﹡“目中無人,不服管”,多數由於成人管理無能所致。 ﹡反抗期的特質極易被看作缺點; ﹡最需要父母師長的尊重、溫暖、理解和支持。 第二單元 青年期的心理諮詢 ﹡重點高中 ﹡非重點高中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表現在: 適應新環境; 掌握新的學習方法; 人際關係; 制定自我發展目標; 戀愛; 畢業、擇業。 ﹡建立家庭 第三單元 中年人的心理諮詢 ﹡中年人有多重壓力; ﹡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各種關係; ﹡家庭失敗; ﹡對軀體、事業表現出不滿; ﹡“職業枯竭”; ﹡“過勞死” 第四單元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生命衰退和畢生發展的不同觀點; ﹡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的距離; ﹡生活風貌個體差異極大; ﹡更年期綜合症;(春蝶再生) ﹡離、退休後的適應; ﹡再社會化; ﹡老年人精神獨立是幸福是重要基礎; ﹡空巢現象。 ﹡失落感,孤獨感; 第五節 婚戀、家庭心理諮詢 第一單元 戀愛問題的心理諮詢 一、愛情 1、定義: 是男女雙方相互依存和性、情互相給予並彼此理解和接納的過程。 2、不同觀點: ﹡愛情是非理性的事物; ﹡愛情就是純精神之愛; ﹡愛情要滿足人的三種屬性的需要; 三種屬性 生物屬性→性愛(性滿足) 精神屬性→情愛(心理滿足) 社會屬性→戀愛(依附滿足) 二、愛情困惑與障礙的心理諮詢 愛情是人類非理性體驗,愛情自身不遵守理性的邏輯。 諮詢中只能尊重來訪者的主觀體驗,使之認識自己的情感,做出自己的選擇。 第二單元 婚姻問題的心理諮詢 一、苦澀婚姻的緣由 婚姻:是被法律形式約束的兩性關係。 是由浪漫愛情、道德規範以及法律責任、經濟關係、家族社會等一系列因素構成的複雜聯繫。 二、影響夫妻關係的因素 1、結婚動機(價值觀) 2、戀愛時過度情緒化(非理性選擇) 3、角色適應(多角色心理準備) 4、心理相容程度(彼此的接納) 夫妻心理衝突多由下列因素引發: (一)需求不滿 1、自我價值、自尊心; 2、性的需要; 3、感情需要; 4、經濟需求; 5、興趣、愛好一致 (二)價值觀不一致 (三)雙方自我遠離 (四)性差異 三、婚戀諮詢的一般原則 1、用心理學知識指導諮詢,而不是僅從法律、道德角度進行諮詢; 2、用愛情的定義去判斷愛情的品質; 3、在來訪者處於理性狀態中進行諮詢; 4、鑒別真假愛情; 5、愛情是追求性、情、依戀及道德滿足的複合動機。 第三單元 家庭問題的心理諮詢 一、家庭(心理學家的定義) 在現代社會裡,家庭是個體合情、合理、合法地滿足三種基本需求的特殊社會功能組織。 二、家庭諮詢主要原則 1、科學判斷; 2、將問題具體化、客觀化; 3、保持價值中立; 4、不替來訪者作選擇; 5、尊重來訪者隱私權; 6、夫妻雙方同時參加。 三、親子關係心理諮詢 (一)親子關係的概念 1、自然的血緣關係;(天定) 2、人倫道德關係;(自定) 3、法定的養育、監護和贍養關係(法定) (二)親子關係問題的心理諮詢 良好親子關係的三個基本條件— 1、親、子雙方對親子關係有全面、正確的理解; 2、對人倫道德有端正的態度; 3、有發展的眼光看待對方。 家庭教養方式— 1、權威型: 2、放縱型: 3、民主型: ﹡孩子問題主要來自父母、家庭; ﹡親子關係要平等、尊重; ﹡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 ﹡調整不同階段的親子關係。 第六節 性心理諮詢 推薦研究者: 李銀河 社會學家; 吳階平 性醫學專家; 潘綏銘 性學研究專家; 張北川 同性戀研究專家; 劉達臨 中國性文化研究專家。 第一單元 人類性科學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性是人類繁衍的基礎; 2、性行為是人的一種本能; 3、人類的性科學由性道德、性法律、性生理、性醫學和性心理學構成; 4、人類的性由三種因素構成: ①性的生物因素:遺傳、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 ②性的心理因素:性需求、動機、態度、認知、情緒和經驗等。 ③性的社會因素:家庭、宗教、人際、道德和法律等。 二、人類的性特徵 (一)性的普遍性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與性有關。(克隆人、試管嬰兒) (二)功能多樣性 1、生殖需要; 2、夫妻關係的紐帶; 3、滿足心理需要,維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 4、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三)選擇性和排他性 (四)責任性 (五)文化和社會的制約性 三、性道德與性態度 (一)性道德 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對性行為的規範。 1、具有控制功能和調節功能 2、性道德的多樣性 ①多樣性 ②一致性 ③繼承性 ④雙重性 3、現代性道德的特點 ①嚴肅性 性行為應在婚姻內進行; 性行為應是雙方愛情的表達; ②平等性 性行為過程雙方自願; 性行為雙方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 ③科學性 醫學原則 生理學原則 性心理學原則 (二)性態度 三因素構成 ﹡性認知:對性規範和性知識的認識。 ﹡性情感:對性行為的情緒體驗,即對性生理反應的主觀感受。 ﹡性行為傾向:對性行為的期待和意向。 第二單元 性心理諮詢的內容與方法 健康性心理的基礎 一、合理的性動機 1、符合和遵守社會行為規範; 2、建立在愛情之上; 3、遵守道德原則; 4、不背離具體的文化要求; 5、是自覺、文明和科學的動機。 ﹡合理的性動機應是情、理、法三者的統一。 二、科學的性知識 包括如下內容: ﹡性生理知識 ﹡性心理知識 ﹡性道德知識 ﹡性行為操作知識 ﹡性行為的各種內在規律 三、健全的性生理 ﹡人類的性行為有其自然的生理基礎; ﹡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對性行為都有較大影響; ﹡藥物依賴、過量飲酒和抽煙對性行為有不良作用; ﹡無節律的生活會降低和諧性行為的品質; ﹡健全的性生理是和諧性行為的基礎; 四、良好的心理狀態 ﹡人類性行為是其精神生活的一個特殊部分; ﹡情緒狀態和注意狀態是維持性行為過程的重要條件; ﹡整個性行為過程都處在複雜的情緒情感的體驗之中。 五、高尚的性道德 ﹡性行為以夫妻忠誠、以愛情為基礎; ﹡性行為必須雙方自願; ﹡性行為應遵循利他(她)的道德原則; ﹡遵循相互尊重和彼此滿足的原則; ﹡雙方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 六、恰當的環境 ﹡私密的空間; ﹡安靜舒適的環境; ﹡色彩、溫度、音樂、氣味等溫馨元素。 性心理諮詢工作 一、性心理諮詢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宗旨 科學地認識性、理性的對待性行為、排除性心理障礙。 (二)基本原則 堅持性道德、性法律、性心理、性生理、性醫學五位一體結合的原則。 二、兒童期的性心理諮詢 1、諮詢對象分類 ①對有性心理問題的兒童進行諮詢; ②對問題兒童的家長進行諮詢; 2、諮詢的包括三個方面 ①性別認同: ②性衝動: ③性好奇: 三、少年期的性心理諮詢 ﹡青春期身心發展不平衡; ﹡性機能初步成熟,造成內心的困惑與衝突; ﹡有對性的好奇和較強的衝動; ﹡12-15歲是首次性挫折的高峰期。 (一)性道德諮詢 “尊重他人”、“男女有別”、“自律精神” (二)性法律諮詢 “性侵犯”、“法律懲治” (三)性生理和性醫學知識諮詢 性器官的解剖知識、性生理的發育知識及性生理衛生知識。 (四)性心理知識諮詢 正常面對青春期的特殊心理體驗、合理應對早戀現象、正確理解和宣洩性焦慮 四、青年期、成年期的性心理諮詢 ﹡青年期和成年期是個體生理發育成熟時期; ﹡是戀愛、結婚、生育的時期; ﹡性心理諮詢的內容主要是由戀愛、婚姻和性生活帶來的問題。 (一)戀愛諮詢 戀愛觀; 戀愛的一般規律; 戀愛的方式; 戀愛的動機; 失戀及戀愛挫折。 (二)性行為知識諮詢 男女性行為的不同規律; 男女性高潮的標誌; 正確的方法及姿勢、頻率; 保持性生活的新鮮感; ……等等。 五、更年期、老年期的性心理諮詢 特點: ﹡生理的衰老過程自然引起心理變化; ﹡性的衰退是自然現象,但也有個體差異; ﹡積極的生活態度可以延緩性的衰退。 (一)更年期 ﹡45-55歲之間; ﹡卵巢功能衰退; ﹡第二性征退化。 (二)老年的性行為 1、隨年齡增加,頻率下降; 2、量力而行,方式多樣; 3、“用進廢退” 影響老年性生活的心理因素: 1、認知偏差; 2、興趣下降; 3、性態度老化; 4、對衰老的恐懼; 5、不良的人際關係。 第三單元 性行為的問題 一、問題的原因 1、生理因素:基因、遺傳缺陷或後天疾病等等; 2、心理因素:認知、情感和不良性經驗; 3、社會環境因素:人際、壓力、生活事件、風俗習慣等; 二、性行為問題的分類 (一)按性行為的八個過程進行分類: 1、性角色:定位偏差、性身份障礙、易性癖。 2、性欲望:性壓抑、性冷淡、性厭惡、色情狂等。 3、性動機:動機偏差、性詐騙等。 4、性對象:戀物癖等。 5、性能力: 6、性操作:異裝癖、窺陰癖、受虐癖等。 7、性體驗:高潮缺乏、異性厭惡等。 8、性後果的責任問題: (二)按性行為的嚴重程度分類 1、性行為失調: 偶發性的、偏離正常的性情緒體驗,持續時間很短。一般能夠自癒。 2、性行為障礙: 性行為持續偏離正常或失常,並且能影響到其他階段的性行為,甚至喪失對性行為的自信心和興趣。 3、性行為變態: 是一組以人格變態為基礎的性行為紊亂,可以發生在性行為過程的任何階段。 據近百年來的科學研究,同性戀是先天基因決定的,與道德毫無關係。2001年4月,中國新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也將同性戀從疾病分類中剔除,這就意味著,同性戀不再是一種疾病。 三、常見的性心理問題 (一)性角色問題 偏差、障礙、易性癖。 (二)性動機偏離 1、泄欲動機; 2、奉獻動機; 3、生育動機; 4、享樂動機; 5、性別自我肯定動機; 6、好奇動機。 (三)性對象的偏離 1、戀物傾向 2、自戀傾向 3、幻想與夢戀 (四)性能力問題 1、陽萎 2、冷陰 3、早洩 4、女性交媾疼痛 5、射精不能 資料整理:在職進修達人 李若瑟
2019/09/10 17:41
|
|
【永誠進修網叮嚀】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曾說:「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於利用每一個機會去發掘開拓的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您付出多少努力,就必有多少收穫! 如果您對此進修課程有興趣,想進一步瞭解,請您按此聯絡永誠進修網,永誠服務專員竭誠為您服務。 |
||
![]() |
您無法在此發表文章
您可以在此觀看文章
您無法回覆文章
您無法編輯自己的文章
您無法刪除自己的文章
您無法發起投票調查
您可以在此投票
您無法上傳附加檔案(上傳圖片)
您可以不經審核直接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