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 造成失業?勞委會:職缺反增
類別 : 在職進修訊息
永誠證照達人發佈於2010/6/28
這兩年我國國家競爭力排名明顯提升,但非齊一跨步前進,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法治建設的落後,讓台灣的軟實力拼圖缺了最重要的一塊。

依世界經濟論壇(WEF)評比,去年我國全球競爭力為第12,排名在前的是創新及企業成熟指標,落後最多者則為機構健全度。觀察兩者內容,法治不彰是機構健全度落後的重要因素,如司法獨立性第49、解決紛爭機制之效率第45、改革法制措施之效率第49;制度設計面的排名一樣落後,如財產權保障35名、政府管制的成本負擔37名,都與整體的12名差很遠。相對的,在創新及企業成熟度方面,企業發展全球第六、研發費用第九、工程師及技術人員供給量第七、發明專利數更居世界第一。
以此對照比較,令人好奇的是,法治與創新都是國家軟實力的一種,何以表現差距如此之大?人的品質是軟實力關鍵要素,社會是否存在重理工、輕人文觀念,使優秀人才競相投入理工,致法律領域發展停滯?但檢視大學法律系入學成績,相較理工科系並不遜色,但理工科系畢業生對國家競爭力的貢獻,卻似乎高於法律系,問題又出在那裡?再比較同樣強調應用的電機系與法律系,假設電機系提供IC設計訓練,就不能不注意IC設計業者的需求;若某電機系的訓練不能滿足業界需求,學生將面臨就業困難,該系就可能因此而關門;反之,若IC設計業整體式微,電機系也會轉而專注其他專業訓練。簡言之,市場機制連結產業與教育,方能確保人才培育具備競爭力。

法律系與電機系的最大區別,在法律人投入職場前需通過證照考試,但台灣證照考試型態僵化,且錄取率超低;這造成兩個嚴重後果,一是大學教育受考試影響,無法創新多元;二是人才供給獨重訴訟部門,與社會需求脫節。由於證照考試錄取率極低,造就所謂證照新貴,學生只為通過考試讀書。因此,法律系教學分兩種:考試科目與非考試科目;考試科目又有兩種教師:可能命題者與非出題者,前者上課時自是座無虛席。甚至還有大學教授主張,因其久未出題,對其任教學校學生太不公平。學生競爭力竟取決於老師出題與否,教育扭曲程度可見一斑。

很不幸的,國家考試科目數十年來變動極少。以台灣為例,金融海嘯後如何建立金融秩序、人口老化趨勢下如何建制社會安全體系,都是重要課題,但金融法與社會法均與國考無關。超低錄取率使學生縱使知道所學未必致用,仍投注絕大部分精力於國考科目的研讀。所以,學生普遍對非考試科目興趣缺缺,至於其他專業領域,學生更是冷漠以對,遑論國際交流、拓展視野。證照考試彷彿一堵牆,牆外是科際整合、國際化蔚為主流的社會現實;牆內卻是我行我素的狹隘考試天地。

僵化的國考型態與超低錄取率,不但扭曲大學教育,更造成資源大量浪費,形成國家發展瓶頸。法律系學生多屬高分錄取的菁英分子,但因證照難考,與鄰近國家相比,學生投入職場年齡也平均晚了三至五年,這是何等的資源浪費。從近期兩岸經濟協議(ECFA)風雨、個資法爭議,乃至更早的結構債處理所衍生的企業背信起訴等,在在顯示政府需要法律人才,事前周延立法、事後依法行政。

馬總統要提升國家競爭力,有一個不需花錢就可創造GDP的方法,就是提高錄取率,讓證照回復最低門檻的應有意義,讓法律人不僅代理訴訟,還可擔任政府律師、企業法務等職務,其效率亦因競爭而強化;我國軟實力拼圖最重要的一塊──法治建設,至此方能完成。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