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遇見意義治療法大師 弗蘭克 |
|
---|---|---|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1/04/25 14:16 文章: 705
等級: 24; EXP: 10
HP : 0 / 577 MP : 235 / 22592 |
意義治療法
壹、意義治療法的創始者 一.弗蘭克的背景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於1905年生於奧國維也納,1930年和1949年分別從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博士 和哲學 博士,曾任維也納精神科教授。早期受心理分析訓練,也深受歐洲存在主義影響,更是虔誠天主教徒。二次大戰後,被關在集中營,受盡折磨與痛苦。戰後,創立獨樹一格的意義治療法。 二.弗蘭克的思想背景 1.存在主義的影響(Existentialism): 存在主義是從19世紀齊克果開始,強調存在先於本質的原理,意指人生下來是命定,不能選擇,但是人可以使用自由去選擇自己存在的模式。齊克果在19世紀所發展的存在主義,是要指出在當時工業和群體生活中,個人如何意識自己獨立的存在。齊克果內心充滿罪惡感、苦惱、絕望,試圖在愛情及哲學中尋找滿足。但都令他失望,最後,齊克果終於 在宗教中找到上帝大慈大悲的特性,也體會到人如果要尋找自己的存在,就得在內心中尋找神,與祂親密的契合。 弗蘭克又恰好是一位深受其痛的猶太人,存在主義的思想對他來說親切而實際。在他遭遇逼害和苦難時,他堅信人是為著追尋意義而活著。他的存在主義既不悲觀、也不是反宗教,是勇於面對無所不在的苦難的精神醫學家。 2.集中營的痛苦經驗 二次大戰,弗蘭克和其他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他被剝奪了自由、父母、妻子、愛情、工作與著作原稿,可說是一無所有,眼看難友們一個個消失在煤氣房,而弗蘭克對他所強調的生命意義也產生了動搖和懷疑。而他自己在<從集中營到存在主義>一書中,他說明自己能在悲慘的困境中安然生還有三個原因: 1.渴望再見到自己的親人。這種想與妻子兒女見面的渴望,成為在他患難中支撐他活下去的一股巨大的力量(雖然戰後,他發現他們都已死亡)。 2.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著作,他不甘於自己一生心血所完成的著作就 此被毀,這成為他要活下去的目的。 3.宗教信仰成為他在患難中生命的支柱。在他被盟軍救出後,第一次公開演講,做見證他能倖免於死要歸功於對神堅定的信仰。 貳、意義治療法的理論 一.人性觀 Frankl認為人擁有肉體(thesomatic)、心理(the psychic)和精神(the spiritual)等三層面。而意義治療法強調精神層面,以為人類之特殊現象就是置於此層面。 1.精神(Spirituality) Frankl認為潛意識的精神境界,乃是一切自我意識(self consciousness之本源與根據,在其中自我不受本能控制,且一切良心、愛、美感都被引發出來。 2.自由 Frankl認為人雖然不能免於肉體、心理、精神等層面之限制,但人卻擁有對各種情境選擇自己的態度和立場的自由。人自身可以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可以超越生理、心理、社會的情境,甚至超越於自身之外。Frankl本身在集中營的經驗,讓他深深體驗到,人雖然在不可改變殘酷的環境中,但其內在精神還是自由,這自由是不能被剝奪的。 Frankl強調人類生活精華所在,就是不斷進行選擇,而具有自由意志者始能作選擇。他認為只有兩種人會認為意志不自由:一種是幻想自己的意志被操縱、思想被控制的精神分裂者;一種是宿命論哲學家。 3.責任 人的自由不是從什麼得到自由,而是對某些事情有所自由。依Frankl的意思,就是人要對他自己、他的良心和他的上帝負責。因此,意義治療乃是要設法使患者完全了解自己的責任及使他意識到亦要為別人的自由負責任。他是責任為人類存在非常重要的本質,是個人能把他的自由意志轉化成追求意義的意志之媒介。 二、求意義的意識 Frankl認為<動機>乃是了解人類行為的重要概念,而追求意義乃是人類的基本動機。他認為人類對意義的追求不是一種驅力,而是一種引力,是把他自己的全部交給某一目標,如愛人、主義或神,為這目標所吸引,而在其中尋找意義。快樂和自我實現乃是意義實現的必然結果,而不是人生的目的。求意義的意志產生挫折,即所謂<意義的挫折>,或稱<存在的挫折>。這不是病,而是當人面對絕望的世界時所產生出來的茫然感。 三、生命的意義 Frankl認為人不應該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反之,乃是每個人是被生命所質問,而他僅能用<責任>來回答。存在的意義不是我們所創,乃是 由我們所發現,而生命可由三個途徑發現其意義: 1.藉著我們對人生的具體貢獻(如創造功業) 2.藉著我們從這世界所獲得的(如愛、尊嚴) 3.藉著面臨不可改變的命運(如承受痛苦) 這三個途徑,Frankl賦予意義治療上三個專有名詞,依次稱之為創造價值;經驗價值;態度價值。價值是動詞,意即成為有價值。 Frankle把人存在過程中無法逃脫的痛苦、死亡、罪惡等三種情境稱為人類存在的悲劇三要素,人可以從這些悲劇中找尋受苦、工作、愛、死亡等意義。 A.受苦的意義 Frankl認為生命的成就不僅在創造和享樂中才能得著﹐它更能在受苦中得到成就。當受苦若是有益於他人,那應該會很樂義去承擔,也從承受這份苦難中感到生命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痛苦和困境就不再令 人感到無聊和麻木,它反而能喚起人的求生意志,激勵人們及努力的慾望,使人走向成長和成熟。 B.工作的意義 Frankl認為我們對生命應盡的責任,乃是對其所提出的問題做出適當的反應。由於工作本身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是價值意義的來源之一 ,所以重要的不在於工作的性質,而是對工作的態度。 C.愛的意義 Frankl認為愛是人際關係上重要的一環。他認為愛乃是進入另一個人最深入人格核心之內的唯一方法。愛有生理、心理及精神的三層面,沒有一個人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本質精髓,除非愛他。藉著心靈的愛情,我們才能看到所愛者的精髓特性。 D.死亡的意義 Frankl認為死亡不會使人無意義,反而是由於生命的短暫無常,使人生有意義,因為假如生命不是有限,人將把一切行動皆拖延不作,不再需要行動、抉擇、亦不再有責任。人類生存的意義,乃是基於這不能改變的命運,因此,人人要有勇氣面對死亡。 (摘錄自 鄧文雄(1984)。心理學與宗教信仰。台北:現代文字中心。 參、意義治療創始者—Frankl的集中營經驗 一、集中營內Frankl的精神食糧 Frankl:人會為意義而生,也肯為意義而死。 杜斯妥也夫斯基: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 Lessing(德國詩人):喪失理智,一定事出有因,不然就是沒有理智。 尼采: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 尼采: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形堅強。 二、集中營內的身心狀態 第一階段—驚駭。每個人都有過自殺的念頭,由於境遇的無望,無時無 日之死亡威脅以及目睹他人慘死的驚懼使然。 第二階段—冷漠。視若無賭。冷漠是自衛的妙招;冷漠寡情、感覺鈍化,自覺什麼也無法在乎這些徵狀,終能使一個人忍受無時無之的鞭笞而渾無所覺。每個俘虜就靠著這種遲鈍和麻木,很快把自己裹進一層極為需要的保護膜。 最後階段—獲釋後的營俘心理—無時無刻不夢想著自由,夢到後來,卻忘了自由的涵義。反覆思索這個字眼,然而卻無法領會它的真義。已擁有自由,真切自由的滋味尚未滲入我們的意識層中。早就喪失感受快樂的能力,必須慢慢學習。 三、集中營內的內在世界 生性敏銳的人過慣了豐富的知性生活,在營中或會吃足苦頭,但他們的內在自我所受到的傷害卻少得多,他們能夠無視於周遭的恐怖,潛入豐富且無罣無礙的內在生活當中。 這樣強化內心生活,就可以在空洞、貧血、孤絕的俘虜生涯中,以遁入過往的方式,找到一個避難的港口。喜歡回味過去,以忘卻眼前的痛苦,現狀因而變的不真實。 1、美感經驗:在生活一旦活絡起來,俘虜對藝術和自然的美也會有前所未有的體驗。在美感的影響下,有時連自身的可怕遭遇都會忘得一乾二淨。 2、幽默:為求自保,幽默感是另一項精神武器。幽默是人類性情當中,最能使人超越任何情境的一種。有時候,別的難友也會假想一些與未來有關的趣事。譬如,有人預測在未來某天的晚宴上,盛湯時,自己很可能一時忘情,而央求女主人「由桶裏直接撈上來」。 3、苦中作樂:試著培養幽默感,試著以幽默的眼光觀察事物—這是精研生 活藝術時必學 的一招。人世間儘管處處有痛苦,卻仍有可能讓生活的藝術付諸實現。連最微不足道的運氣,我們也慶幸不已。只要在睡覺前能捉蝨子,就高興的很。 在集中營裏,這種貧弱的歡娛,為大夥提供消極的快樂---即叔本華所說「苦中作樂」(freedom from suffering)。 4、渴望獨處:渴望一個人靜下來想想,企盼孤獨、企盼隱私,然而不見得能償宿願。 5、抉擇與自由: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每個日子,無時無刻不提供你抉擇的機會,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於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也恰恰決定了你是否將因自願放棄自由和尊嚴,而淪為境遇的玩物及槁木死灰般的典型俘虜。一個俘虜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實在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係環境因素使然。任何人就是處在這種情境下,根本可以憑他個人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麼樣子。即使置身集中營,他仍可以保有人性的尊嚴。 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於使人有機會瞭解創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閒而退隱的生活 則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藝術,或大自然,並引為一種成就。至於既乏創意又不悠閒的生活,其目的是使人有機會提升其人格情操,並在備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選擇其生活態度。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無可抹煞的一部份。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 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史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 一個不久人世的女俘虜對Frankl說出內心的心聲:「我慶幸命運給我這麼重的打擊。過去,我養尊處優慣了,從來不把精神上的成就當一回事。」指向土屋的窗外,又說:「那棵樹,是我孤獨時唯一的朋友。」「我經常對那棵樹說話。」Frankl問她那棵樹有沒有答腔?她答「有的。它對我說:『我在這兒—我就是生命,永恆的生命。』」 營中俘虜的精神的狀態,毋寧說是自由抉擇的結果。唯有容許自己喪失精神防線的人,才會淪為集中營惡勢力下的犧牲品。 6、超越當前的困境 必須為俘虜指出一個可堪期待的未來目標,藉以增長內在的力量。人就 這麼奇特,他必須瞻望永恆,才能夠活下去。史賓諾沙在他名著「倫理 學」曾說:「我們只要把痛苦的情緒,塑成一幅明確清晰的圖像,就不 會再痛苦。」 7、精神防線 對未來—自己的未來—失去信心的俘虜,必然難逃劫數。隨著新唸的喪失,精神防線亦告喪失;此後,自然甘心沉淪,一任身心日趨衰朽。信心喪失與全然放棄之間,有著密切關聯。 8、參透「為何」,迎接「任何」 「心境」與身體的免疫能力息息相關。只要有機會,就給他們一個活下去的目的,才能增強她們忍受「任何」煎熬的耐力。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有什麼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他很快就會迷失。我們中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 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 每個人的命運都獨一無二且各有不同,無法與別人比較。人有時候必須以行動來塑造自己的命運。人一旦發覺受苦即是他的命運,就不能不把受苦當作是他的使命—他獨特而孤單的使命。沒有人能替他受苦或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運,就在於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一旦看透痛苦的奧秘,我們就不願再忽視或幻想或矯情的樂觀態度,來減輕或緩和集中營內種種折磨所帶來的痛苦,反而把痛苦當作是直得承擔的負荷。 9、尋出生命的意義 資料來源:聽心 聆神部落格遇見心理學大師
2012/06/28 10:30
|
|
【永誠進修網叮嚀】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曾說:「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於利用每一個機會去發掘開拓的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您付出多少努力,就必有多少收穫! 如果您對永誠所提供的進修課程有興趣,想進一步瞭解,請您按此聯絡永誠進修網,永誠服務專員竭誠為您服務。 |
||
您無法在此發表文章
您可以在此觀看文章
您無法回覆文章
您無法編輯自己的文章
您無法刪除自己的文章
您無法發起投票調查
您可以在此投票
您無法上傳附加檔案(上傳圖片)
您可以不經審核直接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