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養生】中醫養生是如何養生的 |
|
---|---|---|
管理員
![]() ![]() 註冊日期:
2011/12/12 11:26 文章: 239
等級: 14; EXP: 45
HP : 0 / 336 MP : 79 / 13184 |
中醫養生就是運用各種中醫方法進行養生保持身體健康。但是中醫養生到底養什麼,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經過歷代中醫養生專家的實踐和體驗總結出,養生主要有七養,但是養生要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而有差異。
中醫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各種中醫方法進行養生,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 保健養生:中醫養生究竟養什麼 歷代中醫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藥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欲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2、綜合和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3、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4、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2、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3、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藥、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4、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藥、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5、食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範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藥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制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藥膳、法膳之稱。其應用範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藥、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 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資料來源:中國健康資訊網
2014/09/24 18:20
|
|
【永誠進修網叮嚀】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曾說:「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於利用每一個機會去發掘開拓的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您付出多少努力,就必有多少收穫! 如果您對永誠所提供的進修課程有興趣,想進一步瞭解,請您按此聯絡永誠進修網,永誠服務專員竭誠為您服務。 |
||
![]() |
您無法在此發表文章
您可以在此觀看文章
您無法回覆文章
您無法編輯自己的文章
您無法刪除自己的文章
您無法發起投票調查
您可以在此投票
您無法上傳附加檔案(上傳圖片)
您可以不經審核直接發表文章